(一)激光技術在醫療行業的發展簡史
激光即由受激輻射的光放大而產生的光(Laser是英語“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的幾個字首的縮寫)。
激光技術的發展及大規模應用和原子能、半導體、計算機被并稱為現代最重大的四項科學成果。1949年美國物理學家朗斯(Lyons)首先發現氨分子在振動過程中釋放出頻率為24,000MHz的電磁波,這是波長為1.25cm的微波,因此,人們斷定氨分子的能級之間的能量相差相當于一個波長為1.25cm的光子,或低能級的氨分子吸收了一個1.25cm的波長的光子后被激發到高能級上去。1953年美國物理學家湯斯(Towns)將位于高能級的氨分子分離出來,然后用相應能量的微波光子激勵它們,結果射入的是很少的幾個微波光子,射出的是大批同樣的光子,射出的微波束被放大了許多倍,這就是激光受激輻射的原理。1960年美國物理學家梅曼(Maiman)用這個原理制成了第一臺紅寶石激光器。同年,伊朗籍物理學家賈范(Javan)相繼制作了He-Ne激光器。
激光的獨特性質和發展前景引起了人們的強烈興趣,不久就相繼出現了數百種能發射不同波長相干光的激光器。1964年美國卡斯珀(Kasper)制成了第一臺化學激光器。1966年蘭卡德(Lankard)等人首先制成了有機染料激光器,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已生產了幾千種類型的激光器,并研制成了高壓氣體激光器、氣動激光器、高功率化學激光器、準分子激光器,自由電子激光器和X線激光器等新品種。
激光出現后,很快受到醫學和生物學界的極大重視。1961年扎雷特(Zaret),以后坎貝爾(Campbell)等人相繼用激光研究視網膜剝離焊接術,并很快用于臨床。目前激光在醫療臨床上除氣化、凝固、燒灼、光刀、焊接、照射等治療應用外,在診斷和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出現了許多新技術,如激光熒光顯微檢查,激光微束照射單細胞顯微檢查技術,激光顯微光譜分析,生物全息攝影及細胞或分子水平的激光檢測和微光手術等。激光配合導光纖維的應用對各種體腔內腫瘤及其他疾患的診治,以及結合各種內窺鏡進行激光光敏療法診治腔內腫瘤新技術提供有利手段。利用激光治療心臟疾病和血管內斑塊栓塞,包括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阻塞后的激光血管再通。
基于醫用激光的迅速發展,在激光生物醫學領域中形成了一些專門學科,如激光分子生物學,激光細胞學,激光人體生理學,激光診斷學,激光治療學,醫用激光工藝學,激光防護學,分子生物激光工程學等。在診治方面,激光已用于每一臨床學科,應用激光技術診治疾病的新方法將超過傳統的診治方法,激光技術將引起內外科治療的“革命”,激光技術還將更廣泛的應用于發現和治療癌瘤,進行咽喉外科手術以及縫合血管、神經、肌腱和皮膚,治療動脈硬化斑、血管栓塞和內科、皮膚科等的許多疾病。
(二)常用于激光醫療的激光器介紹
強脈沖光皮膚治療系統
強脈沖光系統嚴格來說不是一種激光器系統,應該屬于一種強光源系統,采用專利的強脈沖光技術,輸出波段為560-1200nm,能量密度為20~48 j/cm2,脈寬2~7ms,光斑尺寸為8×34mm,可安全無創清除面部各種色素性和血管性斑塊,同時刺激膠原組織增生,恢復皮膚彈性,使得面部皮膚得到整體提升,重新煥發出健康的青春風采。
CO2激光器系統
CO2激光幾乎被生物組織在表200μm所吸收,因而在皮膚科、整形美容科被廣泛應用。CO2激光的模式質量或模式結構決定了光束質量,對于美容應用而言,單模(又稱基模TEMoo)的CO2激光是最佳選擇,其具有的最小光斑和最大能量與多模的激光相比, 除可以應用于表皮性治療外,還可以用于組織切割、切除和表皮磨削,在美容科發揮著巨大作用。
紅寶石激光器
紅寶石激光器是最早應用于醫療上的激光器。紅寶石激光器波長為694.3nm的可見紅光,多為脈沖工作方式,脈沖頻率為1.2赫茲或單個脈沖,光斑直徑為3~6mm,導光臂或光纖傳輸。這種波長的激光最不易被氧合血紅蛋白吸收,血紅蛋白對它的吸收率也較低,僅有11~15%,而黑色素對其吸收率較高,吸收系數約為11~12左右,尤其適用于各種色素性疾病。臨床常用其長脈沖模式(脈寬1.2ms,能量密度10~40j/cm2),深入皮膚真皮層,破壞毛囊,永久性去除身體多余毛發;調q模式(脈寬25~40ms,峰值功率在幾十兆瓦以上),使黑色素細胞大量吸熱,并在超脈沖波的作用下破裂分解,可有效治療藍、黑和綠色文身及各種良性色素性病變。
聯系人:李先生
手機:18094704527
電話:0571-88647301
郵箱:contact@hzwcgd.net
商務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南苑街道迎賓路355號永安大廈702室
生產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新顏路22號401B